秋夜微凉,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监测楼报告厅内却暖意融融。9月23日晚,环境艺术与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演讲比赛在此启幕。这场活动不仅是各族学子们语言表达的精彩比拼,更成为他们以文化为桥、以专业为媒的展示交流平台。师生齐聚一堂,在掌声与共鸣中共同奏响了校园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文化寻根:从“侗乡情韵”到“中华同心”
聚光灯下,2025级侗族学生杨娜的演讲格外触动人心。她不仅介绍了侗族大歌、腌鱼等特色文化符号,更表达了自己对文化表征背后民族智慧的探寻与理解。当谈及侗族民主协商自治联防机制“合款”制度时,她将其所蕴含的团结互助智慧与现代校园语境相结合,提出学校汇聚了56个民族的同学,正可借鉴“合款”精神缔结“心灵之约”,在相互尊重与彼此学习中实现各民族美美与共。这番将地方性民族文化升华为普遍相处之道的深刻见解,引发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专业赋能:从“建筑融合”到“精神认同”
同样来自2025级的新生梁瑞,则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视角切入,解读了各民族建筑风格在中华建筑史上的包容共生。她以侗族鼓楼榫卯工艺、苗族吊脚楼的独特美感与汉族建筑的对称格局为例,阐述现代建筑设计可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正如中华文化也是在不断交流交融中不断丰富。她进一步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强调未来环境艺术与建筑工作者既要致力于设计和谐美观的物理空间,更要主动践行、传播民族团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将专业使命与时代责任深度融合的思考,令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育人铸魂:让共同体意识扎根青春心底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演讲比赛,不仅是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重要活动载体,更成为学院“思政+专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从侗族“合款”精神的当代诠释,到建筑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讲述,到师生间同频共振的情感共鸣,一堂关于团结、关于认同、关于使命的“大思政课”,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学子心中悄悄扎根、向阳生长。
“举办这次演讲比赛的初心,就是想引导同学们在‘说’与‘听’的互动中将‘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念内化于心。”活动相关负责老师介绍道,学院后续还将陆续开展“民族文化手工作品展”“各族学子结对实践”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文:邹思雯 图:赵胡伯、匡沥科 一审:佘玉娜 二审:杨瑜 三审:张理)